放射科技术组参加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年会成绩喜人
作者:舒高 来源:张基琦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4:59:53 评论数:
3060双碳新形势下,山西国有新能源领跑企业晋能科技勇担国企技术创新排头兵,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光伏研发体系,在N型、大尺寸等先进技术领域持续突破,助力产业迭代升级。
两年后更是断崖式下跌到123亿美元。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上以财务表现为核心标准的投资理念,它要求企业不再紧盯着盈利这个单一指标,而是从以上这三方面着手,从而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氛围下,协鑫硅材料用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业内平均需要2年的建设任务。而彼时,几乎无人相信他的故事。上市后第二年中旬,无锡尚德股价一路飙升到40美元以上,施正荣身家一度高达23.13亿美元(约186亿元),问鼎2006年中国新首富宝座。2006年,尚德与美国多晶硅巨头MEMC签订50到60亿美元的多晶硅合同,合同期为十年。如需购买,就必须签订长期采购合同。
卡车轰隆隆地向前驶去,丁、张二人眼神迷茫,他们不知自己将会被带往何处。朱共山曾放出豪言: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第一。除了硅料环节之外,通威股份在电池片环节也极具竞争优势。
据年报披露,2021年度,通威股份PERC电池平均非硅成本已降至0.18元/w以内,较上年下降11%,属于业内最低水平。未来,一旦硅料价格因产能过剩而下跌,组件环节就会迎来转机,通威股份也将由此得以平滑利润。除了规模优势之外,通威股份的成本控制能力在业内也是首屈一指。在此背景下,尽管通威股份电池片毛利率水平仍高于竞争对手,但相较2020年之前仍出现了大幅下滑。
作为硅料、电池片环节的双龙头企业,通威股份进军组件将给行业带来的冲击力不可忽视,这也让二级市场投资者增加了对组件环节产能过剩的担忧。此外,硅料项目从开始投入到爬坡到满产状态也将需要3年或者更长时间。
据统计,2022年以来,通威股份已经与隆基绿能、双良硅材料、晶科能源等公司签订了6笔百亿级以上硅料大单,硅料总计超过144万吨,总金额超3500亿元。截至9月末,公司账面现金为272.24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46.50亿元,短期可以动用的流动资产超过300亿元。多晶硅价格的大幅上涨成为通威股份业绩暴涨的主要原因。此外,强大的资金实力正成为通威股份拓展版图的强大后盾。
从前三季度看,通威股份营收、净利润分别超出隆基绿能151亿元、107亿元。一般来说,硅料产线的单位投资额在 10 亿元/万吨,对于一个4万吨的项目来说,投资预期就将是40亿元级别,远高于其他环节。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张,硅料供给过剩的隐忧也开始出现。进军组件 未雨绸缪8月18日,通威股份预中标华润电力3GW组件集采,宣示着公司吹响了进军组件行业的号角,并由此引起了光伏行业不小的震动。
预计到2022年年底,全球硅料总产能将达到118.73万吨/年。一直以来,隆基绿能是A股乃至全球的光伏之王。
国外市场主要玩家仅仅剩下德国瓦克、韩国OCI等少数几家企业。不难看出,作为现阶段的光伏盈利王,通威股份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可谓不大。
今年8月,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包头市和保山市各建设年产 20 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单项目投资预计 140亿元,预计将于 2024 年内竣工投产。PVInfolink统计数据显示,通威股份电池出货量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5年全球第一,也是行业首家电池出货量超过100GW的企业。InfoLink调研数据显示,上半年电池片出货量前五企业分别为通威股份、爱旭股份、润阳股份、中润光能、捷泰科技,通威股份继续保持第一。随着通威股份大举进军组件领域,光伏龙头隆基绿能迎来了最有实力的一个挑战者。不过,正是基于巨大的电池片产能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才让通威股份敢于在硅料领域逆势扩产,这与隆基在硅片组件领域的一体化优势非常类似。双料冠军 成本专家通威股份成立于1986年,前身为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早期主营业务以水产饲料、水产养殖为主。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0.84亿元,同比增长118.60%;实现归母净利润217.30亿元,同比增长265.54%。9月底,通威股份正式宣布,公司拟在盐城建设年产25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40亿元。
与硅料、硅片领域的垄断竞争格局不同的是,目前电池片市场竞争格局仍较为分散,这也导致了产业链价值不高,生产企业毛利率水平较低。在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通威股份毛利率一路攀升。
2004年,通威股份成功登陆上交所,已是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但从市值来看,隆基绿能市值仍超出通威1600亿元。
不过,通威此番进军组件也颇有逼上梁山的味道。自7月5日创出76.86元的历史最高价以来,通威股份股价持续回落。其中,隆基不断扩大单晶硅棒和切片,同时加大对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投资;另一方面,组件企业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企业则加大对硅料及硅片领域的投资力度,希望利用一体化布局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产业链利润。而为了获得更强的一体化优势,通威股份又开始大举进军组件环节,完成了产业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但从单季度数据来看,通威股份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7.45亿元,净利润为95.07亿元,均创出单季度新高,这说明硅料环节仍处于高景气周期,烈火烹油的局面还能持续一段时间。纵观行业近2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降本增效、降低度电成本一直是光伏行业的第一性原理。
与硅料环节类似,通威股份在电池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来自其成本优势。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6月以来,行业内外已有24家企业宣布进军多晶硅领域,通威股份的大本营已经遭遇到多方进攻。
若上述两个项目建成投产,通威股份硅料产能将达到83万吨,这一数字将大幅超过2021年度全球产能(51.9万吨),这也确保了通威将继续稳坐全球硅料产能头把交椅。根据此前产能规划,2023年年末通威股份的硅料产能将达43万吨。
从需求端来看,按照2023年300GW的全球装机量计算,对应硅料需求约为100万吨。2022年上半年,通威股份乐山二期5万吨、保山一期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的产能释放,包头二期5万吨项目于6月份顺利点火。尤其是2020年以来,由于硅料、硅片环节攫取了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位居中游的电池片环节盈利能力一再被压缩。2021年以来,受产业链供需错配影响,多晶硅致密料价格已经突破30万元/吨,相较于2021年初(8万元/吨)累计上涨近4倍,相比2022年年初涨幅超过30%。
在毛利构成上,硅料业务对通威股份的毛利贡献度达到71.20%。截至2021年末,通威股份182及以上大尺寸产能占比已超过70%。
随着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通威股份硅料业务国内市占率已经近30%。国内市场主要由通威股份、保利协鑫、大全能源、特变电工(新特能源)等四家公司主导,整体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截至2022年6月末,通威电池太阳能电池年产能已达54GW。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7.45亿元,同比增长107.30%;实现净利润95.07亿元,同比增长219.12%。